興櫃生技股聖安生醫(6926)11/22 日宣布,該公司研發的「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今日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委員會(INCI)審查通過,並由美國個人護理產品學會(PCPC)發布在國際化妝品成分字典和手冊中(認證號:35046),未來將可合法使用於各類化妝品與保養品為添加原料。
臺灣民眾大概都聽說過「自閉症」這個名詞,自閉症是腦部發育障礙導致的複雜疾病,同時受到先天遺傳以及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具體成因依然是個謎,科學家須對遺傳調控方面有更多了解。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基因體研究中心的莊樹諄研究員,他的團隊結合生物學、資訊學以及統計學方法,發現自閉症的風險基因與 RNA 之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在自閉症患者與非患者的腦部有很大差異。如果持續研究 RNA 的調控機制,或能開闢新的方向進一步理解自閉症。
生物技術領導者 Cytiva 和 RoosterBio, Inc. 正在聯手開發一種純化過程來大規模生產外泌體。此次合作匯集了兩家公司的優勢,以解決目前限制外泌體作為治療藥物以及基因療法和其他生物製劑的遞送載體使用的最大挑戰之一。
有鑑於人工智慧正快速重塑各產業面貌,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將攜手台醫創投集團,共同舉辦「生醫界的智能文藝復興時代」論壇,特邀多位國內外專家、醫師演講,期盼您親自蒞臨交流。AIF與台醫專注投入AI及智能生醫等新醫療領域,本次論壇聚焦國內外相關研發與應用的最新趨勢,現場邀請各領域專科醫師,期盼藉此連結醫療專業社群,互相交流學習,為醫療產業的科技智能化共同努力,造福世人。
近年mRNA技術的成功,已成為各國研發下世代醫療的新方向。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宏碁公司施振榮創辦人11/08 日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各自提出「自動mRNA製程平台」及「預測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之AI模型」之技術,以共同發展個人化癌症疫苗。
在我們大腦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神經元。神經需要彼此連結才能發揮作用,而神經元的軸突會去連接其他神經元的樹突,軸突跟樹突連在一起時,稱為突觸,神經連結也就此建立。過程說起來簡單,實際很複雜,例如軸突如何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軸突有沒有可能接錯對象?找到目標之後,神經元又是如何形成突觸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程淮榮特聘研究員,他從研究多年的「軸突導向」題目出發,深入淺出地和我們解釋了神經元形成連結的過程。
一場百年大疫讓全球意識到生技產業的重要性,2016年從生技中心衍生成立的「啟弘生技」,從創立以來便拿下許多第一頭銜,包括全臺第一家提供國際標準的生物藥檢測中心、全臺第一家GMP等級病毒載體製造先導工廠、東南亞少數符合臨床用等級的病毒載體之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廠,多年來扮演我國生技產業重要角色,最初的研發能量,正來自經濟部技術司科技專案。
國家衛生研究院為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為了保護全民的健康安全,於2020年即受衛福部指示開始籌劃生物製劑二廠及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 NIDB)的建置,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支持下,於2021年4月經國發會通過新建計畫,並於今(12)日在國衛院竹南院區舉行動土典禮。